当渤海湾的海风裹挟着咸涩的诗意掠过孤独图书馆的玻璃幕墙,2025 阿那亚戏剧节在秦皇岛黄金海岸正式拉开帷幕。这场为期 11 天的艺术盛会以 “情感和理智” 为主题,集结了孟京辉、陈明昊、郝蕾、周杰等戏剧界与影视界的重量级人物,以及来自 13 个国家和地区的 29 部前沿剧目,在 15 个风格迥异的剧场空间里展开对人性本质的深度叩问。
皇冠网6 月 19 日的开幕仪式在阿那亚戏剧大本营举行,艺术总监陈明昊以标志性的即兴表演风格主持全场。戏剧节主席马寅在致辞中强调:“我们希望在海天相接的自然剧场里,让最先锋的戏剧潮流与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产生化学反应。” 作为开幕大戏,法国北方剧院艺术总监大卫・博贝执导的《唐璜》率先登场,巨型神像雕塑群与莫里哀经典文本的结合,将 17 世纪的唐璜置于当代道德语境中重新审视。而孟京辉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《古典爱情》则作为另一部开幕作品,延续了 “疯狂现实主义三部曲” 的探索,用荒诞的舞台语言解构现代社会的情感异化。
值得关注的是,陈明昊导演的《海边的欧律狄刻》将演出时间定在凌晨 3 点半的日出剧场。这部 “海边自然实验” 系列的第三部作品,通过演员与海浪的实时互动,探讨人类在自然伟力面前的情感挣扎。演出结束时,观众在晨曦中见证了演员与自然共同完成的行为艺术 —— 用贝壳拼贴出古希腊悲剧的经典符号。
戏剧节开幕式成为文艺界的 “全明星派对”。郝蕾以一袭白色套装亮相,谈及参演感受时表示:“戏剧是最能让人直面真实自我的艺术形式,这次我将在环境戏剧朗读中挑战契诃夫的《海鸥》,希望能在海风与书页的共鸣中找到新的诠释角度。” 周杰则以 “戏剧教育推广者” 的身份出席,宣布将联合阿那亚发起 “青少年戏剧创作扶持计划”。
孟京辉在 “海边对话” 单元与作家余华展开深度对谈,两人围绕《古典爱情》的改编过程,探讨了文学与戏剧的跨界可能性。余华坦言:“孟京辉用肢体语言和舞台装置解构了我的小说,这种‘去文学化’的处理反而让文本获得了新的生命力。” 而陈明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,正在筹备一部融合 AI 技术的实验戏剧,计划明年在阿那亚首演。
本届戏剧节以 “八大戏剧矩阵” 系统性展现世界前沿戏剧趋势:
除了主剧场演出,戏剧节的 “候鸟 300” 板块吸引了 2457 位艺术家参与,他们在沙城内外创作了涵盖装置、影像、行为艺术等多元形式的作品。由马岩松设计的沙城不仅是创作空间,更成为 “未来策展人计划” 的实践场域。“37°2 环境戏剧朗读” 则将演出场地拓展至礼堂、书店、车厢等公共空间,袁泉、柯蓝等演员带领观众在不同场景中沉浸式体验《樱桃园》《欲望号街车》等经典剧本。
海边工坊推出的 “法国勒考克戏剧工作坊” 和 “郝蕾・观照戏剧疗愈工作坊” 场场爆满,参与者在专业指导下探索身体表达与情绪释放的新路径。每晚的 “戏剧大巡游” 由候鸟艺术家组成的游行队伍点燃沙滩篝火,让戏剧的火光与星辰大海融为一体。
阿那亚戏剧节自诞生以来,便因其独特的 “地产 + 艺术” 模式引发热议。戏剧节主席马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我们希望通过戏剧节的持续举办,将阿那亚打造成中国的阿维尼翁,让艺术成为社区精神的内核。” 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社区的文化附加值,更通过 “业主大戏” 等活动,让居民深度参与艺术创作。然而,也有批评者指出,商业化运作可能稀释戏剧的纯粹性,如何在市场逻辑与艺术理想间找到平衡,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。
随着《五月 May B》的最后一个舞蹈动作融入暮色,2025 阿那亚戏剧节在海浪的伴奏中落下帷幕。这场跨越山海的艺术盛宴,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感官的震撼,更留下了关于情感与理智、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。正如孟京辉在闭幕式上所说:“戏剧依然手握生活的答案,而我们要做的,就是在海风与剧场的共鸣中,聆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心跳。”